全市10个县区,就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2496个行政村里包含了1180个扶贫重点村和131个特困村,绝对贫困人口41.6万人。安康扶贫开发面临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种现状,安康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却由2001年的1248元增长到2007年的2256元,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89万人减少到51.5万人,五年共减少贫困人口37.5万人。
新阶段的大扶贫战略,让安康农民增收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狮头柑富了冬青村
位于汉江南岸的旬阳县吕河镇冬青村,辖3个村民小组206户807人。长期以来,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该村的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不明显,2005年还有贫困户62户268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90元。
2005年以来,该村抓住扶贫重点村建设机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狮头柑特色产业,成立了狮头柑产业协会,形成了“市场+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三年来,通过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扶持农户改造发展狮头柑产业园达到1160亩。2007年,狮头柑总收入16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农民人均增收1980元,其中贫困户总收入50万元,人均增收1865元。如今,狮头柑产业已成为冬青村致富的支柱产业,“冬青”牌狮头柑已成为注册商标。
该村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实施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累计捆绑扶贫重点村等项目资金近500万元,新修村组公路7.6公里,其中硬化2.6公里,新修水窖283口,新修沼气150余口,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2007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3371元,是2005年的三倍,贫困人口减少到4户14人。“水泥公路绕门口,果园深处小洋楼;林下鸡鸭成群,狮头柑子满枝头;门前汉江鱼戏水,庭院小鸟鸣啾啾;沼气用来烧饭菜,农家院里品米酒”已成为当下冬青村的真实写照。
为了更多农民增收
扶贫开发让冬青村的群众富了,但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增收,仍是安康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时期新阶段,随着免除农业税、教育“两免一补”、全面实行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三农”工作面临着一种崭新的形势,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三农”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以扶贫重点村、特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主战场,坚持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坚持资源整合、综合开发,坚持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有效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探索了一条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在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发展绿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是实现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产业建设上,我市按照“土地治理强基础,小额信贷建基地,企业扶持舞龙头,科技培训提效益”的项目投入办法,即: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国土部门土地复垦项目、烟草部门基础配套项目,加大农业设施配套建设,打牢产业发展基础;然后充分利用小额到户贴息贷款项目的支撑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引导当地农民有计划、有组织的规模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再根据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利用扶贫龙头企业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壮大基地;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根据基地发展和企业生产要求,认真组织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基地农民科技培训和企业工人生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扬起一个龙头,带动一片基地,培育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为提高农民素质,为增收提供更有效的保证,我市积极开展扶贫“雨露计划”,并将此作为发展安康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的重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工就业观念;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农民工稳定就业。以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为重点对青壮年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扶贫“雨露计划”,促成了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并最终达到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全社会参与大扶贫
通过几年的努力,虽然贫困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但随着物价上涨、消费水平提高以及现有的低水平扶贫标准,贫困农民的生存条件依然不容乐观。
针对全市农村贫困现状,“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实施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战略,确定了“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农业效益,促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三结合促进三提高”指导思想,审慎提出了“每年抓好五百个贫困村搭平台,培训8000名贫困生提素质,治理五万亩高产田建基地,投放五亿元贴息款促增收”的“百千万亿”扶贫工程。把市上2006年已在建和已建的扶贫重点村为主体确定的102个新农村示范村作为最优秀的样板村、把131个特困村作为全市最难啃的“硬骨头”、把当年启动和在建的300多个扶贫重点村作为带动全市农村经济增长的骨干村,集中人力、集中财力、集中物力,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在领导力量上给予加强,在物资供应上给予保障,实行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带动贫困区域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质的突破。
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财政扶贫资金5.09亿元,整合部门资金18.5万元,建设扶贫重点村973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让农民增收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打造贫困地区大发展平台
为促进农民增收,大扶贫战略着力实现“六个转变”:扶贫开发对象由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向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并重转变;扶贫开发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增加收入、缩小差距转变;扶贫开发资金由扶贫部门个体分散投入向涉农部门集中整合投入转变;扶贫开发措施由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并举转变;扶贫开发重点由改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向贫困地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由贫困村分散式整村推进向“板块集中、连片开发、整乡推进、流域治理”转变从而推进贫困山区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如何确保各项惠农政策都能够变作扶贫开发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效益,从而最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则成为打造贫困地区大突破平台的关键所在。
同时,为提高农业效益,我市以“三村一区”为突破,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我市切实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加强涉农资金捆绑,把扶贫、计划、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民政、通讯、教育、卫生、电力、信合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在扶贫重点村、特困村、新农村示范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农业效益。
而各种举措的扶贫开发,说到底就是为了民生,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目前,我市切实加强部门合作,加大救助式扶贫力度,逐步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实现全市农民真正的彻底的脱贫尚有时日,但大扶贫战略下安康农民的增收之路,步履将更为快速和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