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网络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为什么企业通讯软件在中国做不大?

2017/8/14 16:08:02 分类:通讯
企业微信的初衷,是因为用户在抱怨微信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但这是国人生活的现状,不能单纯的依靠产品来剥离,所以拆分工作和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悖论。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Facebook推出了工作软件Workplace,风行日韩台三地的Line也宣布进军日本企业通讯市场;收购领英的余热未散,微软又预告旗下的Skype teams 将在10月底11月初发布。随着个人通讯市场的逐渐饱和,企业通讯无疑成了一块大蛋糕,这些个人社交类的大巨头都争相涉及。 

国内BAT也反应迅速,腾讯有微信企业号和企业版微信;阿里旗下有专注企业用户的钉钉。但在中国职场上,不管是外来的大鳄领英,还是本土职场社交的脉脉,都基本上是发展得乏善可陈,脉脉也靠着职场八卦惨淡度日。即使强大如阿里,旗下的钉钉发展也差强人意,完全达不到之前取代微信的目标。为什么企业通讯软件在中国做不大? 

新形势下企业沟通的变化

在多数公司里,虽然很多领导习惯在微信群讨论问题,但员工们还是会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对接,电子邮件仍然是正式沟通的主渠道。互联网教育了中国企业家对扁平化管理的叶公好龙,但真实的运行逻辑依然是科层制的老一套办法,而电子邮件正是与科层制相匹配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它确保了公司的信息按照职位高低进行分配和流转。 

而无论企业微信还是钉钉,虽然提高了信息的传达效率,但并未改变企业内部信息流动的真正格局,各种微信群不过是邮件群的变种。电子邮件或终将从办公室的沟通主渠道蜕变为辅助途径,过去那种层层传达、逐级反馈的沟通方式亦难以适应新形势。 

商场的竞争正在从持久战模式向闪电战模式转变。优步不敌滴滴、亚马逊在中国被边缘化,很大程度上都与外企权力集中、决策缓慢不无关系。在时效性上,电子邮件完全没有办法和即时通讯工具同日而语,所以微信逐渐变成了一个混杂了工作和生活的庞然大物,并引发了张小龙说的那个著名的担忧。但是微信显然无法扮演一个完美的工作沟通软件角色,否则也不会有企业版微信和微信企业号的出现。 

创业者们于是拼命寻找微信的短板和痛点,试图提供一款更适合工作场景下使用的沟通工具。钉钉里就有群内消息未应答后以短信电话方式再提醒,试图解决老板对员工的监督问题;另一款定位于精英职业人群沟通的IM软件超信,则推出点对点加密及阅后即焚功能,试图解决用户间的聊天隐私问题,同时支持Linux系统以试图覆盖程序员、工程师等开发者人群;钉钉、超信都推出了千人大群,也是突破了微信群不能超过500人的上限。 

人情化的中国式职场

相比欧美主张的工作与生活隔离化,中国更接近一个人情社会,大家习惯把会议室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酒桌,这也直接导致纯粹的办公软件在中国难以大范围地流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西方的社会组织就像是一捆柴,关系分明,他们常常是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一个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的很清楚。如果团队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也是事先规定好的。而中国的社会关系则像丢一块石头在水里形成的同心圆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这个网络像一个蜘蛛的网。关系错综复杂。“西方人关注的不是人情冷暖,而是权利问题,而我们的社会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会因为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这种文化自然也会蔓延到职场,在中国的职场文化里,有规则但是也有人情,并不是单纯的西方式的办公室文化,而是多场景化,工作和生活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很多在办公室无法顺利解决的事情,会在私下交流沟通处理,场景也会由单纯的办公室延伸到比如酒桌、KTV、球场等完成。这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充满了人情味。

工作应酬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各个行业概莫能外,只是程度差别。据e代驾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城市应酬指数报告》显示,从应酬人群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银行以位居第一,其次为保险、医疗、从应酬人群的职位分布情况看,私企老板占36%位居第一。结果显示,要账、清款等债务因素以36%占据应酬理由第一,沟通感情、公司聚会分别以位居第二、第三。 

很多在办公室难以启齿或无法推动的事情,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之间就悄然化解,你侬我侬。领导和员工之间在办公室可能会等级森严,但是在卡拉OK也会打成一片,携手联欢,遇到佳节喜事还会在群里发个红包活跃气氛,不仅仅是下属懂得揣摩上司的心理。上司也有必要适当的迎合下属,因为你迎合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会做人”。 

所以尽管现代化企业制度在不断发展,但是在中国的职场文化里,严格的办公室文化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严格意义的办公室沟通,确实是有市场,但是根本没有办法发展壮大,即使实力雄厚如阿里,推广的钉钉广告漫天撒网,功能强大到无以复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钉钉要打败的不是微信,而是蔓延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一个公司再强大,要打败一种文化,难度可想而知。早年的MSN干不过QQ,到现在钉钉也无法替代微信一样。 

微信不仅承担着日常沟通的功能,同时和同事、客户保持情感互动的功能,点个赞、评论下、发个红包。都是一种职场交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钉钉等职场专用的软件,发展都会有明显的限制。反而是一些细分的社交软件可能会有更多机会。正如超信创始人姜洪说的那样,“企业微信的初衷,是因为用户在抱怨微信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但这是国人生活的现状,不能单纯的依靠产品来剥离,所以拆分工作和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悖论。” 

扁平化浪潮与公司的未来

电邮+传统社交工具(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领英)这样的组合,能否满足企业在21世纪的需求?YouTurn首席执行官马克·巴比特有一次在twitter上看到,一条用户发布的关于网站技术问题的推文,但三小时之内竟无一名员工效应回复,让他大为恼火。事后,他反思是否应该为自己和员工找到一种平衡状态,真的能因为员工没有不分昼夜地随时在线而批评他们吗? 

巴比特的这个段子,只是把社交网络引入工作关系后引发的一连串副作用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人们越来越懒得更新朋友圈、特别是私人动态,这是因为老板和同事都在上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作交流在微信上开展,其社交语境崩溃的问题也随之触发。 

其次,这背后更深一层的问题是,支撑了公司数百年的科层制管理结构,是否正在崩塌,或者科层制本身将逐步简化?在政府都在追求简政放权的时代,一个层级复杂、机构庞大的超级公司架构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这种扁平化管理趋势早在三十年前就初现端倪,1981年杰克·韦尔奇执掌GE时,就对企业内部进行扁平化改造,将管理层次从8层精简到3层。在薪酬体系改造上,将工资层级从29个级别调整到5个组线条的级别,最终实现了GE的重生。

扁平化的浪潮一直持续到当下的硅谷,总部位于旧金山的InDinero是一家初创公司,拥有125名雇员,在2013年彻底取消了中层管理人员之后,业绩在三年里增长了30倍。在中关村,罗振宇则在逻辑思维里鼓动年轻人要勇于做一只时代的U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企业管理扁平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工作沟通工具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必须具备实时、共享、快速的特点,信息的链式传播需向网状传播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诞生巨大的商机。钉钉、企业微信、超信、甚至有道云协作,都部分满足这些特征,但是未来谁将成为这个市场的独角兽,还需假以时日判断。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