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网络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有了合作机制

2017/9/12 9:57:03 分类:云计算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各方共识、机制目标、机制参与方、机制框架、合作方式、资金筹集和使用以及机制发展战略及执行评估  9月11日,联合国环境署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各方共识、机制目标、机制参与方、机制框架、合作方式、资金筹集和使用以及机制发展战略及执行评估

“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有了合作机制

  9月11日,联合国环境署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库布其生态修复与财富创造商业模式》报告,肯定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可以在其他国家沙漠地区推广。图为会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田新元 摄

9月10日,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以下简称《合作机制》),以增进互信、凝集共识,促进各国加强合作,形成推进“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的强大合力。

“《合作机制》是化解挑战和困境、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方案,体现了汲取国际先进防治经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主要目标是加强沟通协商,共享经验技术,促进生态保护,有效遏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趋势,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会议通过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方共识、机制目标、机制参与方、机制框架、合作方式、资金筹集和使用以及机制发展战略及执行评估。

《合作机制》成员为混合制,分为国家成员、国际机构成员、民间组织成员和企业成员。机制合作框架主要分为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技术培训和项目示范。其中,会议机制建立部长、司局长和专家工作组三级共商机制,沟通和协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发展战略、工作计划和示范项目;信息共享主要包括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沙尘暴风险评估和监测一体化遥感信息应用,推动荒漠化防治技术共享,编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技术清单和技术需求清单等;技术培训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挑选具有生态系统和荒漠化类型代表性的国家,依托现有机构建立区域防治荒漠化培训示范中心,以及由《共同行动倡议》发起方——中国国家林业局每年为机制成员国家举办技术培训班;项目示范由机制成员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研究确定示范项目建议,由各机制成员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和创新机制共同筹资支持示范项目。

据了解,《合作机制》发展战略每五年制定一次,2017年~2021年为初期探索阶段,成员单位共同制定第一个五年发展战略。2022年~2026年为战略实施阶段,组织实施第一个五年发展战略,并评估运行效果,制定第二个五年发展战略。

据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介绍,在合作方式上,邀请联合国有关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多边、双边合作平台,完善机制,推动合作;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上,通过成立开放式专项公募基金、联合申请项目、以成员自愿捐赠形式共同筹集或采取PPP形式筹集,资金使用按项目管理。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女士表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充分体现了各方防治荒漠化和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雄心和共识,通过这次会议,与会各国都能够在合作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重点。她指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把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技术和绿色投资带到沿线国家。

张建龙指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共识,值此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启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意义十分重大。携手推进沟通交流,加强务实合作,打造生态安全共同体,是共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重要保障。

与会代表结合本国和本地区实际,表达了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框架下加强合作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各自生态治理中面临的难点,呼吁各国在合作机制框架下,促进区域和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会议强化了各方推进交流沟通的共识,明确了合作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推进防治荒漠化合作的合力。与会各方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参与“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意愿。

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典范

荒漠化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影响了全球1/5的人口,直接危及全球粮食和生态安全,导致饥饿和贫困,阻碍发展。应对荒漠化挑战,是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当下,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建立治理荒漠化合作机制,生逢其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万多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00多平方公里,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9月10日,来自65个国家的200多位嘉宾前往库布其沙漠考察治沙经验。近30年来,亿利资源集团绿化了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还发展起“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累计带动了10万农牧民脱贫。

全国政协常委、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秘书长王文彪说,库布其模式已经走出内蒙古沙漠,正在沿着“一带一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中国的治沙经验,向更广阔的地区传播。在“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继续探索与当地特点相适应的商业运行模式和市场机制。

据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着力在“一带一路”、大中亚、东北亚等地区开展荒漠化治理科技合作,深化与阿盟国家、非洲国家等双边合作,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为非洲、中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提供荒漠化防治技术培训,与世界各国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和经验交流。这些重要举措,有力地提升了中国防沙治沙成效和水平,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了成功典范。

2016年8月,蚂蚁金服上线个人碳账户“蚂蚁森林”,用户践行低碳行为,每养成一棵虚拟树,蚂蚁金服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截至2017年8月,累计种树1025万棵,种植总面积超过16万亩。蚂蚁森林日前发布了响应《合作机制》的具体举措:未来在资金、技术和资源方面持续投入,包括不低于2亿元资金用于沿线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适度利用”原则,加大力度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要创新防沙治沙税收、投融资机制,形成多渠道投入、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的防沙治沙新格局。要因地制宜发展沙区特色产业,以产业促就业、惠民生,既让沙漠绿起来,也让群众富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