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苗 汪金波)年末岁首,汉滨城乡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园区车间生产繁忙,生态农业方兴未艾,景区景点游客盈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与这一个个壮观场景相呼应的,是一组组区域经济“飘红”数据:招商引资超任务40个百分点;新培育“四上”企业99户,超任务68户,位居全市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超考核目标1.5个、2.5个百分点;39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7亿元,超目标7.6个百分点;27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2亿元,超任务52个百分点。
追赶超越路上,汉滨区变化润物无声,却又扎扎实实。2017年,该区以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为主线,紧盯“三个确保”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彰显了新作为,谱写了新篇章。
在产业转型中打造新引擎
因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汉滨区的工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用区委书记王孝成的话说,“达不到生态要求,利税再好也不欢迎!”矿产、瀛湖水产养殖、五小企业都曾对汉滨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每年都有十多个此类项目被拒之门外。2017年全区又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6家,取缔粘土砖厂56家,关闭矿山31宗,财政投入了一个多亿,又因此减少10多个亿的经济总量。“做这样的减法也心疼,但必须要做!”
事实上,“两山理论”已经深刻触动汉滨区各级干部的灵魂。近几年来,汉滨区坚持做传统工业的减法,努力做生态产业的加法,区域经济非但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在全省全市连续三年不断争先进位。
“积极培育新动能,就要突出我们‘山水生态’的资源禀赋,走出一条绿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子!”区长范传斌说。
围绕循环工业发展,汉滨区以建设省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牵引,加快培育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支柱工业,着力打造富硒食品、服装加工、新型材料3个百亿产业集群,通过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努力奏响“产业强区”主旋律。
2017年,五里工业集中区完成投资32.5亿元,投资3亿元的装配式建筑PC构件等16个项目落地建设,闽泰服饰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实现入园企业138户、产值160.5亿元、带动就业1.82万人,被评为省级特色出口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园和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园。
在五里工业集中区的带动下,全区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86.4亿元、增长20.8%,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4户。冠霖服饰、悠源魔芋等45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竣工。电商产业也得到快速推进,区级电商服务中心、2家电商公司、48个镇村服务站点和安康扶贫空间汉滨馆投入运营,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进驻汉滨,成功引进安康空港茶业观光示范园、富硒魔芋饮料等42个项目,到位资金71.1亿元。
在集约式发展中激发新动能
2018年新年刚过,汉滨区晏坝镇田坝社区的赵运莲和另外十几户村民的银行卡里,都多了一笔他们过去从未见过的钱——分红!他们都是年过半百的聋哑人,自2016年参加了汉水韵茶叶公司组织的“陕茶1号”茶叶精准扶贫项目后,不仅能务工挣钱,还能获得自己作为股民的一份收益。
近年来,汉滨区转变发展理念,以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力打造百万亩林果基地、设施蔬菜、水产和畜牧养殖基地,聚合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推动当地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我们几年前投资3500万元建设了沼气发电工程,养猪场废料被处理后,用来种植有机蔬菜、林果、花卉等,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阳晨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沼气发电项目负责人朱英辉说。目前,阳晨公司在‘大农业’的框架下,建成了畜牧养殖、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代农业示范为一体的低碳循环产业模式,不仅服务地方经济,维护生态环境,还致力于帮助本地农户脱贫,这个模式已经被全省推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汉滨人尝到了甜头,生态农业在龙头企业带领下焕发出新生机。该区指导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采取“能人大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村两委班子+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截至2017年,全区共整合流转土地27.5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6.8%,流转农户4.58万户,占总承包农户的25.9%。开展股份合作、按股分红,进一步放活经营权,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产出率。农村资源盘活了,产业扶贫平台搭建起来了,催生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在汉滨区,像双龙镇“陕茶一号”茶叶基地一样,全区共启动建设了瀛湖镇瀛天核桃、牛蹄镇京康现代农业园区、建民办忠诚蔬菜、洪山镇健醇油茶、大河镇尚硒蔬菜等166个农业园区,其中省市级园区65个,建成面积24.1万亩,完成投资18亿元,实现产值16.3亿元,阳晨、忠诚等4个园区产值过亿元;累计带动贫困户18950户,54095人,省、市级园区数量居全省之首。
富硒核桃和油茶深加工、阳晨集团的肉类深加工……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完美融合、良性互动,汉滨经济发展正呈线性增长。
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新活力
追赶超越,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要想脱颖而出实现引领发展,除了苦干实干,没有别的途径。汉滨区集中营造解放思想氛围,先后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党政企代表团赴省内外考察学习,开眼界,凝共识。
“区住建局通过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升级,对5个负责行政审批股室的业务进行整合,行政审批从5枚公章简化为1枚公章,同时开通了微信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提升了办事效能,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得到群众的认可!”在汉滨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介绍着转变政府职能带来的可喜变化。自全区36个政府部门入驻政务中心公开“权力清单”以来,各服务窗口办事效率显著提升,为办事群众节约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感受有收获。2017年春节刚过,区内很多企业面临招工难,尤其是五里工业集中区刚引进的20余家高档服饰企业最为严重。眼看大量订单因“用工荒”无法交付,区上了解情况后,迅速组织各镇办干部群众30余批次4000多人进园区参观感受,企业抓住机会集中展示自己的发展成就和用工诚意,不到一个月,就促成了近3000人到企业就业,有效破解了企业招工难和群众就近就业难这一双向难题。
简政放权,是汉滨区推进思想解放的抓手。从放权入手,大力度地实行“权力清单”,把“放管服”改革落实在一个个办事环节上,把全区的“精准招商”推向前台,用招商成效检验思想解放程度,用群众口碑检验环境好坏。全区从党员干部抓起,大力推行“亮牌对标争先锋”活动。群众对干部行为有举报有反映,区纪委监察局第一时间过问。
2017年,全区“放管服”改革得到持续深化,全面推行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企业“多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招拍挂、公产交易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办理审批和服务事项68万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搬迁安置社区确权发证扎实推进。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政府债券、转移支付增长近亿元,金融扶持资金大幅增长。投融资改革加快推进,区发投集团、财信担保分公司组建成立,农村信用社改制全面完成,荣泰粮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城投债券发行进展顺利。
纵深推进的“放管服”改革,使汉滨区的经济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二产占比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7.9%,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1.5%。富硒食品、装备制造分别增长13.8%、37.2%,五大支柱工业增长20%,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增市场主体登记7911户、增长31.6%,市场主体累计达到45201户;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72%和10.01%,存贷比58.55%,经济活动日趋活跃。
责任编辑:刘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