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
粉丝在养成偶像的同时,事实上自己也在被“驯养”。
-
观众最终选出哪11个人,跟它的制作者怎么设定女团的世界观,没有根本上的联系。
-
女团的底层逻辑很像知乎、暴走漫画,即内容带出来一批核心向的粉丝。这批粉丝建立起社区文化,影响后来者。
冬冬说自己“天生爱看选秀节目”。研究生课业繁重,不妨碍她全力追节目。她爱看一群素人从淹没在人群里到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看他们在镜头前因为友情而抱头痛哭,因为胜利和失败的反转而惊诧地瞪大双眼。
从《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到《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节目的名字不同,这些情节总会反复上演,每一回,它们都能感动到她。
一档选秀节目,或者说养成类节目的成败核心也在于此。作为产品,它需要一个世界观,把观众短暂但激烈地卷入到它所营造的氛围中,相信它所推崇的和鼓动的,正如那些最成功的游戏一样。
青春,梦想,泪水,友情,所有选秀节目都是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延展。《创造101》的则将这些关键词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让你相信自己真的在左右选手的命运。
舞台巨大,灯光闪烁,101个女生站在一起,作为观众,最终你能记住名字的可能不超过10个。她们分别有甜美、独立、仗义、豪爽、呆萌等种种特征,经过每一期的展示,你在心里不断调整排名,今天pick王菊,明天pick大娟,山支大哥太完美了,她也许不太需要那么多人的支持?紫宁低调不张扬,为什么节目组不能给她多一点镜头?
认真思考的时候,冬冬和你都进入了“女团创始人”的角色。
某种意义上,《创造101》制片人邱越和她的团队才是真正的“女团创始人”。观众在手机上给11个女生排列组合时,他们在研究之前所有受欢迎女团的作品、歌曲和粉丝构成; 观众在追逐某个选手的热点,她们在追逐节目结束后还能长久抓住人心的秘诀。
这个团的定位甚至跟最终选出了哪11个人成团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尽管她们才是台前吸引粉丝的人,她们的喜好和偏好将是产品的一部分,可绝对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我现在能告诉你的是这个团会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观,在最后一期女团成型的时候,我们会比较具体地描述这个世界观”,《创造101》制片人邱越对36氪解释,“会有一系列的视觉设计和包装去阐述它。”
既不是“青春汗水努力梦想”,也不是“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创造101》从一开始就选定了“逆风翻盘,向阳而生”八个字当slogan。如果把邱越暂时无法透露的产品世界观当做一道谜题,这八个字并不是答案,起码是条线索。
竞争
在这里,所有人的任务只有一个:排练、排练、排练。
101个女生被聚集在杭州萧山的一栋高层建筑里,吃住都在一起。没有时间外出,只能在大食堂里吃饭时看往期的跑男权当娱乐。
所有人的眼睛盯着同一个目标:公演之后,在PK中留下来。PK,这个从2004年《超级女声》延续下来的机制,依旧是同类综艺最核心的设计。
先是1 V 1的才艺比拼,再是A班到F班之间的分级,接着还有队与队之间的对抗。《创造101》里的PK有许多种方式,作为选手,唯一的主动权只在选择对手的环节。只要走进1/101这个通道,就没有什么对竞争说不的余地。
竞争是制片方所鼓励的,唯有PK能够燃起胜负欲。场外的观众也同样渴望在公演里看到自己支持的选手获胜,他们心甘情愿和选手绑在一起。只有激烈的PK,才能够把更多观众裹挟进来。更何况,这档节目的特别之处在于,观众pick谁,直接决定了谁能出道,谁站在舞台中间,谁分得最多镜头。
冬冬已经在pick谁这件事情上感到疲惫,在追《偶像练习生》时她投入太多真情实感,pick了好多位练习生又没什么结果。因此她痛下决心,在追101的过程中有所收敛。
“我现在是佛系pick”,她用两个流行词的组合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
只是她所谓的佛系pick,也已经比很多路人粉投入得多了。出于尊重,她会记住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心里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只是再也不主动在QQ群、微博粉丝群、Lofter、豆瓣、B站等渠道上去搜寻同好,更不会为了看她们的直播而特地去下载直播软件。
当一档综艺节目爆款到成为社会话题,无论是《创造101》还是《中国有嘻哈》,关于它们的谈资都成了一种社交货币。你必须得懂,才能参与到微信群里的刷屏,迅速get微博上各种梗。当节目结束,大部分人便抽身而退,等到下一个爆款的时候再重新投入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观众,成了真正的“粉丝”,对偶像的爱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是数年。
留下他们的,不仅仅是那些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还有屏幕外的同类。
在那些冬冬不再主动跟进的渠道,一个又一个小团体正在形成,以王菊、孟美歧、吴宣仪等偶像为核心在运转。他们重复着冬冬之前的行为,每天要花2—3个小时来看偶像的新资讯,每天在签到(在微博、doki等签到打卡)、轮博(转发点赞偶像的微博冲数据)、投票、集资、反黑(举报诋毁偶像的内容)。
你在为自己养成偶像,同时,你也在被“驯养”。
团战
守护和讨厌都是一种动力,PK也存在于粉丝与粉丝之间。
怎样才能把王菊从三十几名推到前3?杨超越占据第二名到底公平不公平?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要想改变现状,达到“公平”和“理想”,第一步都是先找到组织。
没有人能独立完成这件事情。
组织里有明确的规范,为谁点赞,跟谁的粉丝换票,在什么时间段集中点赞,如何给彼此集赞,一起把偶像送上各项榜单的榜首,在组织里都能找到一整套的流程引导。“组织”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它是腾讯视频力推的粉丝社区doki,是粉丝互动频繁的微博,是视频剪辑创作活跃的B站,也是微信群、QQ群——要入群,你先得答对一个关于偶像的问题,证明你的诚意。
能通过考验的,都是可以并肩作战的同类。每一次公演点赞都相当于游戏里的一次团战,胜负分明.为偶像战斗是节目播出期间这些组织里最主要的行为导向。
“逆风翻盘”概括了这个节目能火的最主要原因。谷底反弹,或者是学渣逆袭,这情节符合所有人看戏的口味。在现实生活中,你得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够让逆袭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在养成偶像这件事上,有千万个同类跟你在一起,这让参与制造一个奇迹的门槛大大降低。
王菊和她的粉丝“陶渊明”都赢了。一周之内,她在《创造101》的官方点赞榜上从第三十几名蹿升到第二名,过程就像那种最标准的热血励志故事。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差别不仅在于选出的是男团还是女团——这决定了观众的态度是看理想男友的包容还是自我投射的审视——还在于剧情的悬念感。
《偶像练习生》最终占据C位的选手蔡徐坤从第一期开始到总决赛都是高人气,《创造101》则全程充满了反转,第一期现场呼声最高的是韩系成员练习生吴宣仪,但在随后的播出过程中,王菊、杨超越都爆出了更大的亮点。
但一个前提经常被遗漏,那些能够靠人气翻盘的选手,往往是因为先行形成了粉丝组织的凝聚力,确立了行为准则,让团战变得更有效率。
王菊是谁没那么重要,她的粉丝在做什么才更加重要。自黑文化是这个粉丝群体最主要的文化,“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时能出头”玩的是语言上的游戏,在每个黑粉言论底下以平和戏谑的心态留言,是最拉好感的姿态……
以一群富有创造力的忠粉为中心,组织的影响力一层层向外辐射,能够调动的战斗力也就越来越多。
对粉丝来说, 团战的奖赏是让偶像在竞争中胜出。对平台来说,团战带来的奖赏则是惊人的流量。截至6月10日,播出到8期的《创造101》播放量超过37亿,这还只是正片的播放量。
腾讯号称为《创造101》砸了重金,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和腾讯视频同为出品方,拿出了最优质的资源来做推广。小红书、英树、微视各有投入,过去一个半月,《创造101》是各大平台毫无疑问的C位。
不,这些还不够,组织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出以维持运转。
《创造101》剧组设有专门的粉丝统筹组,负责满足粉丝们的愿望,比如指定成员的表演,CP发糖,微访谈,弹幕互动,饭制活动,以及各种特殊的物料。成员的一次舞蹈表演,可以分成海报、花絮、单人直拍、舞台正式演出版等等。这些或长或短的内容,织起了一张内容的网。
“他得先消费内容,同时这个内容的内涵、价值观方面也吸引他。”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对36氪说。“(粉丝都是)一开始是因为视听感受不错进入圈子,后面是因为价值观认同而形成社群。”有没有内容输出能力,能不能形成稳定的社区内核,是他投资偶像团体最重要的标准。
规则
黄子韬发火了,因为《创造101》的成员在接力赛跑的时候没有及时扶起摔倒的同伴。
“团队精神是什么?不能有一个人犯错。”在强调了一番集体主义精神之后,这位韩国男团EXO前成员在摄像机前甩手而去。镜头转向女选手们向地面垂着的面孔,有人先反应过来,向着黄子韬离去的门口鞠躬,现场响起一片“谢谢老师”。
让我们用更简单直接的话来形容这一幕吧:团魂。当女团组队PK时,她们需要团魂,需要把自己当成团体里的一份子。当粉丝展现对偶像的支持时,团魂也无处不在。他们紧抱成团,心无旁骛地往一个目标使劲。
“你喜欢的人可能只有一个,但你会喜欢看到她在团体里面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我觉得这是做团体偶像和个体偶像最大的区别。”邱越说。这是偶像时代的新集体主义精神,不同于以往个人为集体做牺牲的观念。“现在年轻人所追求的集体主义,是个人为集体做贡献,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更加好。”
只是脱离了竞争的“战时氛围”,怎么才算是对集体更好,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为此本人深感歉意,请各为粉丝和成员本人能原谅我的过失。”
ID为SNH48120721220的粉丝手写了一封道歉信,虽然字体歪歪扭扭,夹杂着错别字,总体来说仍然是言辞恳切。
5月24日,在剧场看BEJ 48公演的时候,他忘了跟两位女团成员击掌。工作人员不仅当场提醒了他,还在官方微博挂出了他的道歉信,以提醒其它粉丝避免类似情况,“以后希望粉丝朋友们严格遵守规则,谢谢大家的配合。”
在这里,做什么,不做什么,界限清清楚楚。在另一封署名不同,内容大同小异的道歉信中,则是由女团后援会成员提醒了“犯错”的粉丝。
“女团是偏互联网社区一样的产品,它底层的逻辑很像知乎、暴走漫画,即内容带出来一批核心向的粉丝。”陈悦天把女团比作虎扑,豆瓣,或者是懂球帝,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一批被内容吸引过来的,价值观趋同的早期用户,形成了社区的核。
他们所主张正确的东西,就是这个社区认为正确的东西,他们讨厌的东西就不会出现在这个社区里面,他们做的所有会给后面进来的用户做行为示范。
离开剧场的时候要把垃圾带走,把坐垫翻起来;握手会要跟每个成员握手击掌;打call、打WOTA艺的时候不能干扰到后排的人……
SNH 48和BEJ 48的社区文化源起于AKB 48的中国粉丝,在日本,这套追星行为准则已经非常成熟。这也是SNH 48能够成为迄今为止最成功,大概也是唯一一支成功的国产女团的原因。它的年度总决选收入过亿——这场最能体现粉丝战斗力的总决选,核心仍然是PK,鼓励粉丝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成员,只有花钱买周边,才能获得有效票。
SNH 48崛起的之前之后,有很多人都想做女团。启动资金不够的,从地下女团做起,以演代练;有韩国演艺资源的,选拔学员直接送去韩国培训;资金实力雄厚的,一上来就从综艺节目做起。
它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起码在《创造101》之前,除了SNH 48,还没有哪支国产女团取得大众意义上的广泛影响力。失败的原因不一而足,总体说来要么缺钱,要么缺流量,要么就是弄错了步骤。
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没能形成稳定的内容社区和世界观,也没有核心粉丝建立的规则和典范,流量总是转瞬即逝。
“要先搭好(内容的)网,再灌流量,《蜜蜂少女队》是倒过来的,所以流量流走了。”陈悦天说。在浙江卫视播出的《蜜蜂少女队》形式上最接近于《创造101》,大平台,大投入,也是从上百位成员中最终甄选出一队女团出道。
如果不是《创造101》里的热门选手有蜜蜂少女队的成员,大概很少有人记得究竟谁在一轮轮的PK中最终站下来了,甚至都不太记得这档“女团音乐养成真人秀”,它的播出时间比“中国首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还早了两年。
《创造101》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输出内容,并且灌入足够多的流量。节目结束后才是对这个女团产品更为严酷的考验:没有浓缩的戏剧性和话题的集中曝光,有的是还没有建立的规则和还没有成型的社区。
“娱乐圈是一个残酷的舞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逆风翻盘,越努力也可能越可笑。”冬冬对此很清醒,男团女团粉丝的主要年龄段是高中生到刚毕业一两年。以此来划分,她正处于这个阶段的末期。但冬冬也已经从这个夏天的选秀节目里习得了一个信念,“努力的人,没有剧本。”
作为“女团创始人”之一,她似乎已经找到了制片人邱越没说出的那个关于产品世界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