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县域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脱贫开发的抓手。有业界人士表示,打造区域文化IP,完善生态链条文创产品,避免同质化“众县一面”,让贫困群众获得实惠,是文旅产业平稳发展、助力脱贫的关键。
日前,第五届湖南湘西土家“摸泥节”活动正式启动,据主办方介绍,摸泥是当地百姓的传统民俗,体现了“以泥传情、摸泥示爱”的独特文化魅力。近年来,通过策划将这一民俗打造成了“新节日”,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区域脱贫开发。
“处于四省市交界区的湘西,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州政协副主席、州工商联主席石红表示,目前生态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带动了全州脱贫攻坚。通过打造“摸泥节”活动吸引游客广泛参与,起到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对打造“锦绣潇湘 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提高贫困群众收入起到了积极影响。
特色乡村、文化先行,如何用文化积淀“浇灌”青山绿水,让乡村旅游项目不再是一餐“农家乐”,是不少地方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打造文化IP热度方面,“摸泥节”注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特别是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歌传承人吴廷军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歌声音乐能够跨越地域语言的瓶颈,传递给人美好的感受。苗歌记录着苗族群众的繁衍历程和精神风貌,是文化积淀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推广文化旅游有效的方式。
“非遗文化让旅游活起来,旅游让非遗文化活下去。在创新苗歌,适应不同游客群体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要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她说。
创新扶贫模式、策划文旅项目,需要符合市场规律的专业运营、脚踏实地的市场培育、调动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作为策划参与方之一,湖南华夏投资集团董事长钟飞表示,“摸泥节”从无到有一路走来,产品化、项目化、标准化、规模化、参与度,是项目沉底积累的经验。“摸泥节”以“摸泥节庆+文创集市+文旅扶贫”的形式,打造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文旅扶贫平台。
文化认知和市场培育并非一劳永逸,钟飞介绍说,“摸泥节”注重文化IP变现、打造周边生态圈。活动期间,通过“多彩湘西非遗大展演”,展现民族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为爱摸泥大狂欢”,进行摆手摸泥、泥池摔跤、彩泥人体绘画比赛等活动;“摸泥民俗文创集市”,结合国学元素呈现民俗艺术嘉年华;“迷泥音乐节”,推出不同主题的摸泥音乐盛宴。
“从对第一届‘摸泥节’的观望,到现在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积极参与,贫困群众在项目中付出了劳动、获得了收入。” 钟飞认为,打造文化IP助力脱贫攻坚,不是强塞给贫困群众项目或产业,而是共同谋划、共享收益,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