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网络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如何“开路”

2018/7/2 9:24:08 分类:云计算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适应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完成国家教育改革中有关人才培养的任务,更有力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对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适应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完成国家教育改革中有关人才培养的任务,更有力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对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启动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语言+地区研究”培养模式为重点,创新办学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升级课程设置,专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亚非非通用语高素质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亟待解决国内非通用语专业在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如何突破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真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二是如何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在有限学时内实现外语技能、专业知识与地区研究三位一体的跨学科培养;三是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宽口径与国际化,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多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探索、改革与实践,目前,亚非学院已具备较完善的、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地区研究”非通用语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配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实现语种科学布局,建设国际领先的、完备的亚非语种群。2014年至今,分阶段加强亚非非通用语新语种布局与课程建设,在原有本科外语专业基础上,增设阿姆哈拉语、孟加拉语等8种外语选修课,新申报尼泊尔语、祖鲁语、阿塞拜疆语等23种新语种专业,覆盖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七大地区,“一带一路”沿线近50个对象国,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亚非语种群基地。

第二,加强地区研究学科建设,建立语种群、学科群、地区研究交叉体系,深化人才培养内涵。通过整合学院、学校、国内、国际教学资源与专家团队,新增设“亚非地区研究”二级学科,建设语种、学科、地区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各学科门类及丰富的国别区域课程,并承担“一带一路”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

第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外、国内外高水平教学团队。经过4年优秀人才“外引内培”战略,学院现有师资覆盖文学、法学、人类学、宗教学等11个学科,辐射东南亚等7个地区。

第四,构建“一轴两线”创新课程体系,打造系统的专业课程。以升级专业语言课程为核心,实现相近语种技能课程交叉,探索培养掌握两门非通用语复语型人才新路径。

第五,通过“非通用语+国际商务”复合专业、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国际交流合作三大平台,实现多元化、宽口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强第一、第二课堂衔接,打造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现90%以上本科生具有半年以上海外“非通用语+学科专业”学习经历。

与此同时,这项教育改革实践也具备诸多创新性。创立了国内首个“非通用语+地区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国别区域研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积累了经验。覆盖多国别区域、多语种、多方向的新本科教学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技能与知识组合,解决了传统外语人才仅掌握语言技能或简单对象国知识,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对匮乏的问题。多元化、宽口径、国际化人才培养切实提升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了国际亚非非通用语、地区研究教学与科研机构合作,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

作为“一带一路”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语言+地区研究”这项教育改革成果直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非通用语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他们将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在亚非地区的对外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02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改革探索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