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利物浦市议会日前宣布与波塞冬基金会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双方将利用区块链平台解决超过110%的碳排放问题,该市还宣布将在2020年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净零碳排放城市。
在此之前,IBM还宣布与中国能源区块链实验室合作,打造全球首个区块链绿色资产管理平台。据IBM介绍,这一区块链解决方案将作为一个碳信用管理账本,实现碳资产开发或减排配额发放。
“据估计,该平台将大大缩短碳资产开发周期,同时降低20%至30%的碳资产开发成本,使大量碳资产能够实现成本效益的发展。”中国能源区块链实验室首席战略官曹寅说,“这将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鼓励公司和大型企业减少碳足迹的方法。”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建设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减排方式之一。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碳交易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在此情况下,区块链能否成为点燃该市场的“助燃剂”?
碳排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性是碳交易市场的“七寸”。如果这一点不能得到保证,碳市场将举步维艰。
须捏住碳市场“七寸”
7月10日北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几年内将逐步成熟,并从2020年起发挥重要减排作用。多数受访者还预计,碳价将稳步上升,每吨二氧化碳价格从2020年的51元上涨至2025年的86元。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印发,这也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碳市场的工作重心也开始由此前的试点示范转向共同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碳排放交易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是政府在确定碳排放总量目标并对排放配额进行初始分配后,企业之间(或国家之间)以排放配额为标的进行的交易。”碳衡标测(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奇峰解释道,政府首先根据科学研究确定碳排放的总量,再把具体的排放配额分发给企业,企业根据各自的边际减排成本决定是否买入或卖出排放权。
“从理论上讲,碳交易是低成本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市场机制途径。”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举例说,“对于同一类企业,A、B两家都是电厂,每年都发一亿度电,A每发1度电有500克碳排放指标,而B有800克碳排放指标,那么A就可以向B买指标或者A多发电,这样对整个社会来说,减排成本降低。这就是市场机制。”
不过,由于碳权的开发及交易涉及的主体众多,当下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赵奇峰以林业碳汇为例指出,从林权项目单位勘察、项目审定、政府备案登记、核证减排量、签发到最后的上市交易环节,往往需要耗费长达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各个流程节点还存在造假、流程臃肿、不透明交易等问题。
“在碳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各个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数据,配额、价格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性,中心服务器无法对数据安全做到绝对的保障,而信息的不透明也让很多机构和个人无法真正参与进来。”赵奇峰说。
可以说,碳排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性是碳交易市场的“七寸”。如果这一点不能得到保证,碳市场将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零碳可持续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主席兼创始人庄宁还表示,受制于各国市场的制度以及法规,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碎片化现状。各国及各类型碳市场的交易条件并不统一,因此并不能实践互联互通。以每吨二氧化碳为交易单位的碳价格在全球不同市场间存在巨大差异,这大大限制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规模。
区块链有望将碳市场变透明
IBM认为,区块链技术的数据不可篡改性质使得市场参与者眼中的碳市场更加可信。不断增强的透明度和直截了当的审查能力,也会使管理者拥有更多的理由去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二氧化碳排放市场。
“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有效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对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曹寅说。
IBM与中国能源区块链实验室合作,试图通过区块链简化中国的碳交易流程,使不同企业之间可以直接互相转让配额,而无需政府去核实这些交易。区块链使整个流程透明化,允许监管部门和企业对交易进行监督。
根据IBM透露的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为碳市场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他们正计划利用数字合作和智能合约来提高碳资产开发和管理的效率。
对于智能合约,赵奇峰表示,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将环境问题的各种方法学智能合约化,优化环境资产开发流程。在碳交易过程中,可以将碳资产的开发、交易、配额拍卖等所有流程都编译成智能合约运行在区块链上并自动化处理。
也就是说,如果将碳资产开发方法编译为智能合约,那么各个控排企业的碳资产额度就可以进行自动计算,整个流程变得透明、公开、准确,这不仅可以减少碳资产开发时间,还可以提高碳资产生产效率,降低碳资产的生产和管理成本。
庄宁还指出,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创造数字碳通证,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流通性,从而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同时,区块链技术亦有助于开拓以个人为基础的碳交易市场,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有助于建立市场和减排的多赢方案。
赵奇峰表示,通过打造面向全球的行业公链,建立碳权数据流通和交易的规范,还可以将碳权数据上链流通和资产化,并通过有效的经济激励模型,将碳交易主体的权利、义务有机结合,将行业的利益主体、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个人纳入到有机的治理体系中。
“预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碳排放权市场价值将达600亿至4000亿元。而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或将在不远的将来突破万亿美元。”赵奇峰说。
技术仍有不完美之处
不过,受访专家表示,区块链技术目前仍然处于发展早期,本身仍有较多技术问题和发展模式问题有待解决。
曹寅表示,从技术本身来说,区块链涉及的各分项技术仍然较为原始,例如共识机制、加密算法、节点布置、区块容量、读写工具等,更不用说将这些分项技术糅合后的区块链了。因此,目前的区块链平台所表现出来的读写性能、可扩展性、开发便利性、安全性、同既有系统的兼容性都不尽如人意。
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只能防止上链后数据的篡改,至于上链前的数据是无法确定的,比如配额分配涉及到企业的报送数据,如果这些报送数据造假,“就算区块链发展到10.0版本,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我们在强调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块链本身增加能源消耗和排放的问题。”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区块链绿色应用国际智库论坛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部主任柴麒敏表示,2017年,全球“挖”比特币的总耗电量相当于捷克一个国家的年耗电量,每块比特币交易还需耗电一千度左右。因此,未来区块链除了服务于环保产业外,区块链底层技术、数字应用和自身基础设施方面都应该有绿色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