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网络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十问十答,深剖华为“智慧城市”之道

2018/8/31 9:49:04 分类:智慧产业
自1953年IBM用电子订票系统(Sabre)替换了美国航空的纸质系统进而改变了整个行业开始,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便已经变得有迹可循。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

  自1953年IBM用电子订票系统(Sabre)替换了美国航空的纸质系统进而改变了整个行业开始,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便已经变得有迹可循。

  可以说,过去的六十几年里,智慧城市的更迭就像正余弦曲线一样起起落落,被人们提起又被人们质疑甚至遗忘。

  而无论第几次“崛起”,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用认知计算、大数据、AI、异构计算等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城市扩张、人口流动而带来的交通、环境、管理等难题。

  时间到了今天,智慧城市建设又一次卷土重来,而且势头比以往来的更加猛烈一些。

  从大环境来看,过去两年,城市的“智慧化”需求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在国内,有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截至目前,中国智慧城市赛道也已经挤满了竞逐者,包括华为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百度的AI CITY、腾讯的数字城市、平安科技的智慧城市云、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浪潮的城市智慧大脑、京东的城市计算等等。

  从这也就引出一条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智慧城市技术成熟落地实践期真的已经到了吗?

  藉由此,在前几日举办的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包括雷锋网在内的数家媒体采访到了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深入了解了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顶尖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独特战略、定位。

  作为华为重点业务投入方向之一,两年前华为企业BG中国区成立了智慧城市业务部,目前成绩单可谓可圈可点。

  生态圈建设方面,杨萍在今年7月底公布一些数据:包括30家智慧城市领域的核心伙伴;1100多家解决方案伙伴;在全球投资建设了13个开放实验室;与合作伙伴孵化24类1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

  仅在2017年,华为就参与了北京、深圳、敦煌、潍坊、益阳等48个智慧城市项目。

  以湖南益阳市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华为通过ICT技术实现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运维5个统一,借助华为FusionSphere云平台、FusionInsight大数据平台、OceanStor18000V3高端存储、KunLun小型机、FusionSever服务器构建统一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统一的基础设施资源池,打造了新型智慧城市“益阳模式”。

  华为提出了“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城市运营中心(IOC)”的概念,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场景深度融合。IOC系统,包括展示城市基本情况和经济、交通、安全等的重要指标,实现对城市细节信息的全面查询,华为的物联网(IoT)平台,能提供操作系统LiteOS,以及标准低功耗广域(LPWA)窄带IoT技术(NB-IoT),实时收集城市的运行状态。

  以下为全部访谈内容,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一、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什么阶段?智慧城市项目推动中有何难点?

  杨萍:第一个问题,华为认为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地阶段,华为也正在不断加大对于智慧城市的投入。

  3、4年前,当时社会上讨论比较多的是PPP,所谓商业模式创新,经过那两年的热度之后,国内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回到了在理性和务实基础上的繁荣状态。如今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参与者都在扎扎实实做案例、做项目,无论是大型城市、中型城市,还是区县。

  第二个问题,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包括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上层的业务应用以及底层的基础设施,需要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需要所有参与者都应摒弃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想法,要有扎扎实实的投入,要有战略的耐心,要有把智慧城市作为长期的用数字信息技术去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并且引领城市向未来发展的长期过程。

  二、如今很多城市都有包括比如医疗、交通、政务等行业智能解决方案,它与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什么样的关系?

  杨萍:以往提出的医疗、教育等智能方案基本是垂直的、烟囱式的架构。而华为在智慧城市里面提出来的是将云计算、物联网、视频、GIS、融合通信等资源变成资源池,最大限度的去利用这些资源,减少重复投资。

  在此之上,城市所有数据是打通的,是融合的。在打通、融合数据的基础上,再去面向各个行业开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各种各样的应用。

  三、在算法、算力、数据等资源全面加码的今天,华为准备把智慧城市打造成一个怎样的综合体?

  杨萍:我从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业务维度;二是技术维度。从业务维度出发,华为希望打造的智慧城市有三方面特征:

  1. 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相关数据互相打通,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会更加协同,整个城市的管理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2. 城市运行更加智能。智慧城市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技术要点:一个是万物感知;二是数据融合。基于无处不在的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感知,以往可能需要人工干预的工作,现在通过物联网设备会自动将信息传递回来,之后进行自动干涉,使得整个城市的运行变得更加智能。
  3. 城市协同更加便利。华为希望能够给城市提供的神经系统是一个标准的技术底座。以往人们都在提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等;如今人们更愿意提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等。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华为认为未来的智慧城市是更大范围,是智慧社会的维度。基于同样的社会平台、技术底座的标准,华为打造的智慧城市将会是整个社会城市之间数据的打通、业务的协同,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一个综合智能体。

  从技术维度出发,华为希望打造的智慧城市有两方面的特征:

  1. 有通用的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底座。华为给智慧城市打造的“沃土”数字平台,城市信息化的数据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做。
  2. 有个性化的业务服务。这就需要一个生态圈来共同打造。基于强大的技术底座,华为可以联合合作伙伴,结合客户的城市基因、发展特点来共同打造匹配适合客户需求、百花齐放的业务应用。通俗来说,华为帮助城市耕耘好智慧城市的“黑土地”,上面什么庄稼都能茁壮成长。

  四、相比其他智慧城市赛道入局者,华为的战略及打法有何不同?

  杨萍:智慧城市有三大特点: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做智慧城市的定位是要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做智慧城市的使能者和推动者。

  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它不仅需要有城市的大脑,还需要城市的信息感知系统,能够完成数据上传、分析、处理、决策再到行动的全部闭环。它是一个完整的、涵盖了感知、互联、计算和智能的系统。

  在打造智慧城市“黑土地”的路上,华为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华为通过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数字化的底座。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华为联合广大的合作伙伴,面向客户提供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业务应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在这个框架中,华为提供“沃土”数字平台,它可以实现物联网统筹、大数据统筹、GIS一张图统筹、视频云统筹以及融合通信统筹这5大城市基础数字资源的统筹。通过这5大统筹使智慧城市的各类基础资源得以共享使用,并以最高效率向生态合作伙伴开放,共同服务于城市的治理与创新。

  通过“沃土”数字平台的建设,华为聚合并使能了大量合作伙伴,可以提供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和业务应用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地满足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这是我们智慧城市的基本战略定位。

  谈到打法,在这个战略下,华为自身提供两个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华为的价独特值。

  第一个方面的能力是华为的顶层设计能力,结合华为自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已经在全球120多个城市的成功实践的经验,同时联合合作伙伴可以为智慧城市的客户提供丰富的顶层设计方案。

  第二个方面的能力是华为能够联合合作伙伴,基于客户业务诉求,共同提供“端管云”协同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基础信息通信软件基础平台和硬件基础平台,以及针对客户需求的业务应用解决方案。

  五、相比其他赛道玩家,华为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优势体现在哪?

  杨萍:我觉得有四个方面:

  1、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优势。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是最核心的两句话。

  “以奋斗者为本”主要是对内,对外是“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在过去的30年中,到目前为止所获得的成就应该说都是通过扎扎实实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客户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具体到智慧城市,华为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技术创新以及生态合作,联合合作伙伴去真正地帮助智慧城市的客户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为客户创造价值。

  2、面向智慧城市市场,华为自身的定位和清晰的业务边界所带来的优势。

  华为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始终有清晰的业务边界,聚焦在ICT软、硬件基础设施,通过“沃土数字平台”开放能力,联合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解决问题。

  华为“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碰应用”是指团结更多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服务。“不碰数据”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华为不会通过技术手段去获取客户的数据;第二,华为不会用客户的数据做自己的商业变现,不会强迫客户与华为进行数据的交换;第三,华为为客户提供的是强大的、高性能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平台,不碰数据并不代表华为不懂数据。

  正是因为华为的价值变现只通过ICT产品和服务去变现,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这样使得华为真正可能打造一个开放共赢的生态。

  3、华为具有业界最领先、最完整的ICT产品线,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软硬件平台,即“沃土数字平台”。

  “沃土数字平台”是“端管云”协同的技术平台,可以实现物联网统筹、大数据统筹、GIS一张图统筹、视频云统筹以及融合通信统筹这5大城市基础数字资源的统筹。通过这5大统筹使智慧城市的各类基础资源得以共享使用,并以最高效率向生态合作伙伴开放,共同服务于城市的治理与创新。

  华为在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华为在过去30年持续在研发上压强投入的冰山一角,现在体现在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上的技术优势,背后支撑的是华为在过去这么多年中持续在基础理论、材料、前沿科技上的持续投入和探索所带来的结果。

  4、华为有强大的面向各省、地市客户的销售服务团队。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本身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是需要持续的和客户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的需求,并且在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优化。这就需要贴近客户的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团队。

  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有分支团队,在国内有一支覆盖了除极个别城市外所有地市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的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华为在智慧城市长期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能够不断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去优化自己的方案,去解决建设或者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六、未来的智慧城市可能是生态圈之间的连接,在众多“生态”中,合作伙伴为何会选择与华为一起前行?

  杨萍:人们都在说生态,你在生态当中定位是什么?你的价值变现的途径是什么?或者说由此而引申出来的业务边界在哪里?

  在生态合作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怎么避免利益冲突。

  华为在提倡或者倡导智慧城市生态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清晰的告诉整个业界华为的边界在哪里。华为聚焦智慧城市的ICT(基础设施),我们做联接、做管道,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

  华为的业务边界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我们自己,避免我们和合作伙伴去争抢利益,这是很多合作伙伴愿意和华为合作最根本的原因。

  另外,任何智慧城市都需要数字化的底座,都需要这些基础设施,华为恰巧聚焦在这个领域,而且通过过去几十年的积累把ICT基础设施做到全球领先。因为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各个合作伙伴愿意来找华为的原因。

  七、智慧城市的底座打造可能需要一两年甚至更久时间,华为也许能够能耐得住寂寞,如何确保合作伙伴也有兴趣和耐心一起熬下去?

  杨萍: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只有扎实的在基础设施上做投资,包括数据打通和融合方面做扎扎实实的数据治理的工作,才能在最后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蜕变。

  智慧城市建设没有捷径可以走,需要去建设基础设施,需要打通部门墙,需要融合数据,需要做复杂、繁琐的数据治理工作。

  华为在和客户交流的时候,会把过去的经验和自身的思考和客户做很好的交流,让客户认识到或者让真正想做智慧城市的客户抛弃掉一夜之间把罗马建成的想法,让大家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有长远的规划和战略的耐心。这其实也是确保客户、华为、合作伙伴确保智慧城市的项目能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与此同时,华为在帮助城市做整个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是分步实施的——不是先修好高速公路,按照高标准修好之后再来跑车——我们是边修路边跑车。

  华为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也会根据当地的特色、根据客户的需求,边进行基础设施的修建,边进行数据治理的工作,去打通数据。

  同时加快适合当地特色,适合当前阶段基础设施的能力支撑情况的业务部署和上线,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给客户或者管理者一些阶段性的信心也很重要,这样会使大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积极性更高,形成更大程度的共识,进而拥有更好的战略耐心。

  八、华为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重心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

  杨萍:华为现在做的案例,既包括发达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也包括地市级城市和区县级城市,地市级城市包括山东潍坊、湖南益阳、广西桂林、海南三亚等,区县级城市包括甘肃敦煌、山东高青、山东桓台、深圳龙岗区、河北石家庄鹿泉区等。我们会根据城市客户的建设意愿与建设目标,为不同城市客户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九、技术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中将会起到哪些方面的驱动作用?华为技术实现方向是什么?

  杨萍:如果一个城市的基本功能规划、产业规划都没有做好,想要通过技术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不可能的。在功能规划等基础之上才有可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高效。

  华为在2017年提出了新的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实际上支撑这个愿景的背后,智能世界有三个特征: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这三个特征实际上是对应了华为“端、管、云”三方面的技术:“端”能够实现万物感知;“管”能够实现万物互联;“云”能够提供强大的运算、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是实现万物智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将聚焦“端、管、云”相关的技术层面,不断加大相关研发投入。

  十、能否分享一下目前华为智慧城市的最新建设情况?

  杨萍:过去两年,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通过开放能力聚合合作伙伴,建设了一个涵盖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在内的完整的智慧城市生态圈,共同为客户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最新的进展请情况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从解决方案层面来看,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落地实施的智慧城市应用涵盖了智慧政务、智慧警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水务、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路灯等多个领域。

  以青岛海水稻项目为例,华为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为海水稻项目提供先进的ICT技术。通过在稻田的地下地表部署很多传感器,来感知土壤温度、光照、盐碱度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再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专家诊断系统,就可以实现精确的施肥和用药,土壤质量的监测,病虫害防治以及自动测产。该项目实现节水30%、节肥40%,同时经济收益提升20%。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华为能够在这15亿亩的盐碱地当中,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改造出1亿亩的耕田,那么所产生的粮食相当于湖南省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从案例实践来看,华为联合生态伙伴为全球40多个国家、120多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既包括发达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也包括地市级城市和区县级城市,地市级城市包括山东潍坊、湖南益阳、广西桂林、海南三亚等,区县级城市包括甘肃敦煌、山东高青、山东桓台、深圳龙岗区、河北石家庄鹿泉区等。

  从生态层面来看,智慧城市生态圈现有30家成员,包括资金、总集、运营、业务应用合作伙伴。目前,华为联合生态圈合作伙伴推出共24类100多种联合解决方案,覆盖智慧城市方方面面。与华为在解决方案层面合作的伙伴有1100多家,在投融资、集成、运营、销售与服务层面的合作伙伴有5600多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