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监管科技”(RegTech)的概念也被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提出,并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在“RegTech”提出之初,不少机构都认为它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子集,从近几年的研究情况来看,这一词汇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运用新技术,促进达成监管要求”是当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不仅包括金融机构在提升自身合规和风控能力方面的尝试,还包括监管机构在提升监管能力、避免监管套利、提高合规审查效率等方面的探索。
金上浩认为,在金融科技中,传统金融所具备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等依然存在,因此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监管科技的布局,以应对金融科技存在的风险隐患。
“所以,传统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公司都应进行相关的创新,不仅要理解自己的创新,还要理解竞争对手是如何进行创新;”金上浩说道,“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政府监管者如何利用技术创新进行市场运作,我们也需要了解市场上相关的交易信息。”
谈区块链:只有把区块链当成一项技术 才能更好地运用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兴起之时正值互联网金融饱受外界质疑之际,这一衍生于比特币的神秘数据处理技术被描述得近乎完美,也正因为如此,大量概念性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伴随着区块链而来的ICO与虚拟货币炒卖,也搅乱了这场席卷创投圈的风口,“币圈”一度风声鹤唳,从业者也在经历一场大考。
但在不少区块链创业者看来,当前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市场还很小,大规模的商业场景尚未来临,“币圈凉了,区块链技术才真正开始发展。”成为当下区块链行业的普遍共识。
在金上浩看来,“币圈”的火热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发展并无联系;他认为,区块链不仅仅是一种电子货币,更多时候也是一种科技,“区块链每年相关的业务收入差不多有25亿美元,但是我们预计到2020年可能达到200亿美元,所以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金融服务公司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这个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金上浩也表示,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区块链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考量的问题。“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我们正处于初步思考区块链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它的阶段。”他认为,正是因为区块链在中国不被当成电子货币,所以我们才能具备更好的视角,把它当成一项技术,从而更好地去使用区块链。“围绕区块链展开的创新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产业中来,而且这种创新产业可以更好地在中国发展。”
谈GDPR:企业不仅要满足法律需求 更应理解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是欧盟今年5月25日出台的个人数据保护条例;作为“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法”,GDPR正式生效已有5个多月,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的商用和创新也难免受到影响,金融科技企业在隐私权和信息安全方面正面临新的规制环境。
近日,汤森路透金上浩在论坛是提出,大数据时代下如何管理数据是传统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金融科技作为新兴金融服务业的一大标志,自互联网革命、移动互联网革命以来就甚嚣尘上并迅速扩展至金融领域的诸多创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适用群体也逐渐从金融行业拓展至各类企业乃至普罗大众。
10月16日,在“汤森路透(现路孚特)国家金融风险、监管科技与合规高峰论坛”期间,汤森路透(现路孚特)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金上浩(Thomas Kim)就金融科技领域的若干问题接受了凤凰网财经的专访。
谈“开放银行” :如何管理数据是传统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过去十年,十年间,全球银行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2012-2017年,全球银行业的年均营收增长率仅为2.4%,大大低于危机前的12.3%;而今年,从全球银行1000强的盈利指标等数据可以看出,全球银行业已经逐渐站稳脚跟,不少金融危机后的“老大难”都在由负转正。
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全球银行业仍然在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奋力应变;作为一种全新的银行业态,“开放银行”(Open Banking)也日益成为现代银行服务业的主要创新点之一。
何谓“开放银行”?咨询公司Gartner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化商业模式,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这一概念持续升温,多家银行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开放银行”。7月12日,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全面开放银行服务,无缝融入社会生活、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8月25日,建行的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以标准的SDK(软件开发包)、API的方式发布建行的核心金融服务(账户开立、投资理财、账户计算等),为第三方合作伙伴、客户、总分行提供标准化的接入。
将2018年比作“开放银行元年”一点也不为过,然而这一平台的出现也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挑战。
金上浩向凤凰网财经表示,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管理数据,“过去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如何收集数据,而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去处理并管理这些海量数据,通过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有价值的决定。”
确实,对大银行来说,如果它们不打造开放银行平台,蚂蚁金服等平台便会取而代之——事实上后者正在成为超级金融平台;而对中小银行来说,如果拒绝开放,只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输得更惨。
金上浩认为,不仅仅是传统银行,对许多其他的企业而言,如何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数据也尤为重要。他坦言,传统企业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数字化浪潮中难免面临创新的挑战,对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它们的创新速度往往比传统的大型企业更快,“未来我们还需要清楚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在利用相关的技术进行创新,这就是我们说的‘监管科技’(Regtech)。”
金上浩向凤凰网财经表示,GDPR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对于在该政策所覆盖的国家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来说,它们应当认识到现在针对数据保护的措施和相关规范都比过去更严,尤其是关于如何处理个人数据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不仅要在法律层面上满足一些法规和监管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消费们期望他们的数据被如何处理。“这一点对很多国家来说都会比较棘手。”金上浩坦言。
“从我个人来讲,我的建议是不仅仅要看法律要求我们如何去做,不能认为只要满足法律的需求就可以,而应该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这样公司的业务才能提高,才能以更高的层面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很多企业可能会想只要我们满足法律要求就可以了,但是我认为如果大家能去思考什么样的事情是正确的,对公司的业务才会更加有利。”
谈海外并购:对中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准确信息
今年上半年以来,金融科技产业的并购案例层出不穷。例如PayPal以22亿美元现金收购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支付服务提供商iZettle,以及通过法国支付服务业务Worldline斥资27.5亿美元收购瑞士股票市场运营商SIXGroup的支付部门等等。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金融科技行业共进行了140多项并购交易,总价值接近400亿美元(合304.8亿英镑),比去年同期增长26%以上。
而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海外进行多重布局,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金上浩认为,从全球环境来看,当前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时间节点,“目前,北美和西欧地区一些政治层面的变化对中国,尤其是在海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产生了很多影响。”金上浩向记者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变化都是过去的我们未曾预料到的,这些变化给中国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当然我们也要多看看新兴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我们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正在持续增长,我认为这种趋势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持续,这些国家蕴含了巨大的机遇,虽然它们也面临着很多政治方面政策变化的风险。”
金上浩表示,从企业和投资者的角度来讲,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去理解这些国家的法律、政治以及经济层面都在发生哪些变化,“全球范围内相关的法律法规变化非常频繁,我们(汤森路透)有一项叫做Regulatory Intelligence的服务,我们会针对每项法律法规的变化发布一个预警或者报告。”金上浩向凤凰网财经列举了几个数据,“去年我们发布了五万两千多条相关的监管变化的预警,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两百多条预警发布,相当于每7分钟,全球就有一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发生变化。”
最后金上浩提出,中国投资者的海外并购活动中决定性的一点就是获取准确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决定在哪个地方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