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指出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三座大山”的困难和问题,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三座大山”可谓戳中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加大破解,是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的关键。当前,我省民营市场主体已经达到290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的97.2%,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贡献达到54%以上,劳动就业贡献达到80%以上,民营经济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新时代追赶超越重要力量支撑。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同样面临“三座大山”的困难和问题,精准靶向,政企合作,助推民营企业跨越“三座大山”。
大力拓展市场空间,融化市场的“冰山”
“市场冰山”的形成,既有企业自身因素,又有市场环境因素。当前,产能过剩、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倒逼压力加大,同质化、资源初加工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加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进一步传导我省。企业、消费者、投资者预期影响加大。我省果汁、橡胶等化工制品、纺织品等直接出口美国的产品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我省配套供货东南沿海出口企业的一批中小企业,受到出口企业贸易总额大幅消减的连带影响,市场订单减少、外向市场拓展困难。
融化市场的“冰山”,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调整市场策略,积极拓展第三方国际市场。民营企业一方面应该继续保持勇闯市场的拼搏精神,加大开拓潜在市场,特别是抓住消费升级、乡村振兴、国企混改提速、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重构市场策略,设计产品线,寻求新的机会市场,同时要依托中省产能合作新机遇新平台,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第三方国际市场,建设境外国际产业合作区。积极参加境外专业展会,参与国际产能与投资合作经贸活动。金融保险机构要加大开发海外投资保险品种,探索建立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资信评级制度,帮助企业分担走出去风险。
二是切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让民营企业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精准施策,削低融资的“高山”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高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前,我省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据测算一般要高出大型企业20%以上。“融资高山”形成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资信相对较差,融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品种供给短缺,产融结合能力薄弱。为此,要加快完善科技孵化和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孵化培育更多的创新能力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民营企业,为多层次融资需求提供充足的企业源支撑。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金融业态,着力打造以产业金融为主体、融资租赁和新型供应链金融为支撑的创新金融服务链条,拓展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一是深入推进产业金融工作。培育发展科技金融、能源金融、文化金融、军民融合金融、物流金融、环境金融等,支持引导科技型企业、专业化企业对接产业金融,提高产融结合能力。
二是推动融资租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立融资租赁贴息补助、融资租赁风险补偿和融资租赁业务奖励机制。支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拓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鼓励引导医院、学校及基础设施建设部门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实现融资。
三是推动新型供应链金融大发展。支持引导省内百亿企业、千亿企业及骨干企业,以供应链为切入点,大力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支持民营企业深入转型升级,跨越转型的“火山”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但消费升级、市场升级加快,对产品供给质量、效益、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不少民营企业产品质量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发展面临的挑战艰巨。政企携手,助推民营企业跨越转型的“火山”。
一是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全要素、多层次的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紧紧把握技术融合跨越变革趋势,引导企业在制造与服务融合、两化融合、军民融合、跨界融合上实现新突破;紧紧把握产业组织网络化变革趋势,引导企业培育发展生态网络联盟、微商联盟等新兴组织模式;紧扣商业变革灵活性、创造性、分享性演进趋势,支持企业培育发展众包众筹、定制体验、实景展示等新兴商业模式;把握产业分化、跨界、平台化运营趋势,支持引导企业培育发展制造服务、系统集成、数字内容、流量经济等新业态。充分发挥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同频共振”的创新活力,实现企业稳定可持续的转型升级。
二是支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融入优势产业生态圈,分享更多的发展机会。产业生态圈是现代企业竞争新的模式。产业生态圈是包括龙头骨干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及产学研支撑的多维网络体系,其最大优势在于实现抱团发展,发挥“集合”优势,撬动“圈内”大中小企业发展潜能和价值。目前,我省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金属与专用新材料、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势产业生态圈已经初步形成。推进实施“战略伙伴计划”,将更多的民营企业纳入相关优势产业生态圈,实现协同共生发展。
三是聚焦民营企业关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不仅仅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政务效能的“形式革命”,更是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的“内容革命”。深入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复制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促进和提升外商投资、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准入的开放度和便利度。积极搭建“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质生活”赋能加速平台,大力营造生产、生活与生态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加速孵化企业簇群。综合考虑区域、行业、产业成长生命周期差异,落细落小政策举措,切实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有获得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跨越“三座大山”,外因固然重要,但民营企业的素质和作为更为关键。主动有为,保持定力,对标一流企业,集中精力持续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发现和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作者:吴刚,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