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网络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军民融合:“民参军”隔座山

2019/5/21 13:53:02 分类:北斗
近日,国家高分专项青岛中心落户青岛西海岸区。此外,西海岸区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冠名“西海岸一号”卫星,旨在促进青岛西海岸区智慧城市与军民融合发展。


近日,国家高分专项青岛中心落户青岛西海岸区。此外,西海岸区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冠名“西海岸一号”卫星,旨在促进青岛西海岸区智慧城市与军民融合发展。

  时间稍早,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一条措施的通知》,从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军民融合企业提升“参军”能力等11个方面,部署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事实上,谋划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这波操作,并非一两地独有。

  遍地军民融合

  早在2016年,《四川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出炉,根据方案,四川将通过5年努力,推动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培育10家100亿元以上、20家50亿元以上的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据报道,2017年四川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

  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许州也曾提出,四川的军民融合改革发展实践经验丰富,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在许州看来,军民融合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领域发展属于比较靠前的,对促进四川省经济发展转型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

  更多的,军民融合对地区发展的意义在于调结构、促转型。在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石世印看来,军民融合是优化地区发展布局的一种方式。

  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始全面落实。

  2017年1月,国家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旨在通过军政结合和中央与地方结合的模式,使军队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一盘棋。随后,各省也成立相应的军民融合委员会。

  国家先后分七批次批准建立32个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各省也抓紧建设地方军民融合基地。

  就目前的“民参军”的进展来看,原总装备部办公厅主任葛明宽表示,国家层面比较典型的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有北京中关村、四川绵阳市、青岛西海岸等,地市级层面有浙江绍兴、江苏镇江、山东威海等。

  据分析,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在发展基础与需求定位各有侧重。以北京中关村军民融合示范区为例,园区的新兴产业占比约70%,通过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新兴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推出军民两用产品。四川绵阳则拥有诸多军工单位与具备资质的“民参军”科研生产单位,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基础。相比之下,青岛西海岸地处我国驻军密集地区,肩负着军民融合和海洋强国两大国家战略使命,在军民融合方面,以海洋、太空、网络空间三大领域融合为重点。

  从各省市军民融合发展情况看,葛明宽指出,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发展速度较快。航天工程大学太空安全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夏鲁瑞也提到,江苏省雄厚的制造业实力为军民融合创造条件。其中镇江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园区,聚焦航空航天产业需求,聚焦军品配套企业50多家,军民结合产业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

  并非所有产业园基地都有一定的制造业等工业发展基础,比如浙江绍兴。但在葛明宽看来,该基地虽没有大型的军工企业,但地处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他提到,绍兴地区的民营经济发达,占比达到90%以上,上市公司达70余家,且政府参与军工欲望强烈。

  具体而言,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引进完全市场化模式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服务。一方面,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奖励有项目或者有办理资质的企业,并寻找军工企业与当地企业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汇聚军民融合方面的专家,引进技术或经验,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指导。

  从“产业园”到“特色园”

  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军民融合产业园的发展,整体处于过剩的状态。他表示,军民融合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炒得比较热。有报道称,部分盲目跟风的产业园,运维主体变为“二房东”,一味想着招商引资“变现”,有意无意“降格”“矮化”了这一国家战略。

  现阶段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受控。业内人士建议,不要打着军民融合的旗号开展过渡的宣传、造势。

  过去“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的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过时”。更多意义上,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应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根据夏鲁瑞对未来航天产业区域化的重点设计与布局构想,西北地区侧重航天发射、航天测控,西南地区侧重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产业链、航天电子信息产业链,东北地区侧重微小遥感卫星研发与应用服务,华北地区侧重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华中地区侧重航天新技术创新,华南地区侧重国际化航天发射服务。

  相应的,各地对于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应该根据园区定位、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进行选择和侧重。石世印强调,应审时度势,乘胜前进;国家主导,头部前进;统筹规划,稳中求进;问题导向,迎难前进;军民同心,协调同进。

  然而,军工企业进入产业园无法一蹴而就,特色项目和企业资源较为稀缺,成为产业园推进过程需要逾越的难关。

  民参军壁垒渐消

  在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继荣看来,军民融合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政府进行政策制定,企业参与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者同步发展。

  他指出,政府设立相应军民融合部门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企参与军品生产,向军方推荐相应的产品、技术。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关于《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核心也指向进一步降低军工准入门槛,扩大民企参与范围,调整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继续缩减许可范围,减少许可项。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正在加速落地,民营企业“参军”积极性不断提高。

  秦继荣指出,原有军工与民用之间有一道壁垒,民用企业参与军工制造或任务,有很多资质并未完全开放。受限于审批、限制,民营企业无法进入。现在是要打通这道墙,提高军工的动员能力。

  现阶段,军工已经通过公开采购打开了口子。葛明宽指出,政策、军费等方面放开,军工企业开始降低门槛,改变原来内部操作的方式,在一些领域采用公开采购。按照流程,秦继荣表示,军方对于自身下一步的需求进行公开发布,民营企业有条件可以提前研发,有了相应的产品,可以向军方进行推荐产品、技术等。

  有分析称,军工供货体系、国防信息化、装备制造与新材料被认为是“民参军”最具潜力的三大领域。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龙红山此前表示,目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中,民口企业占到总数的2/3以上,其中优势民营企业占比接近一半。

  然而在“民参军”方面,企业层级较低。相关采购网信息显示,民参军的形式主要是零部件或者制造材料。火箭军司令部军研部研究员杨承军指出,民营企业有些技术和产品可能很先进,但不一定是部队所需要的,即使需要,也不一定就用这个企业的产品。在他看来,民营企业必须主动作为,深入调研,真正弄清楚军队需要什么,哪些才是军队建设和未来作战的亟需,自己的产品有哪些优势等。

  不可否认,打通的过程无形中对民企提出了“软硬件”要求。

  杨承军表示,民营企业应该防止出现急功近利和单纯追求盈利的做法,要尝试先把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广到军队试用,一旦军队认可了、确认有用,就会逐级申报、组织评审并请示列表,才能稳步推进军民融合。

  上海财经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剑峰曾建议,民营企业应尽量避开目前国有军工集团的主营业务,而主攻新兴领域,如无人化智能装备领域、网络战与网络安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开发(如最近的芯片、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

  军品并未市场化。秦继荣提到,军品根据国防需求决定产量多少,并非市场行为,也并非一座金矿。如果企业没有进入军品市场的能力,很有可能会亏得血本无归。在他看来,如果是制造业,就看企业的规模,如果是研发企业,就要求高端的研发数据。如果这两个条件不具备,进入军工领域的机会很小。

  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的方式,石世印建议“定位正确”:眼睛向上看,了解国家政策;眼睛向下看,看清市场需求;眼睛向外看,看清竞争对手;眼睛向内看,重在自强。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