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网络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面对疫情冲击,互联网如何助力经济回稳?六位知名经济学家给出了答案!

2020/2/11 18:54:49 分类:活动报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前沿科技在疫情防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后续在恢复经济发展这个抗疫第二战场上,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价值?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基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前沿科技在疫情防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后续在恢复经济发展这个抗疫第二战场上,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价值?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基于此,腾讯研究院本期“企鹅经济学·会客厅”邀请多位长期关注互联网行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经济学家进行线上访谈,深入分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起探讨互联网科技如何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韧性”,数字经济如何助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会客嘉宾】


周天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

吕本富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孙宝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杨学成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晓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陈永伟  《比较》研究部主管


【主持人】


吴绪亮  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 








_
_

精彩观点抢先看

_
_

周天勇:我不是唱衰数字经济的学者,而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者。我们既要张开双臂拥抱数字经济的来到,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待数字经济。
吕本富:一个经济体要韧性十足,当然需要有韧带的支撑。正像人体有脖子、腰肌、腿部三个重要韧带一样,经济运行也需要三个韧带,具体到一个企业,就包括:供应链韧带、管理韧带和交易韧带。如果要让这三个韧带强壮起来,数字技术的支撑成为关键。
孙宝文:数字经济在战疫情、稳经济中可以发挥稳定器、推助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中国政府需要在疫情中总结经验教训,将疫情压力转化为深化体制改革的动力,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市场体系。
杨学成:疫情给人和物的流动摁下了暂停键,但却给数据的流动踩下了油门。我们需要让数据比病毒更快地蔓延!最终,全社会将建立起一套“数字免疫系统”。
李晓华:从大的方向上,无论数字的产业化还是产业的数字化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本身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陈永伟:经过疫情期间的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对于线上消费的倾向会更高。从这个角度看,数字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疫情的冲击,成为经济的稳定器。

  
主持人:您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对中国经济整体以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杨学成:疫情给人和物的流动摁下了暂停键,但却给数据的流动踩下了油门。我们需要让数据比病毒更快地蔓延!在减少外出躲避疫情的当下,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给人们带去信息、内容、服务以及金钱、心理抚慰和情感支持。这场疫情的最终决胜,数字技术必将居功至伟!
 
孙宝文: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1)短期和长期两个时期。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疫情扩散面积和持续的时间。总体判断,疫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短期性的冲击,震荡冲击会明显大于2003年的SARS。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2)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中国正处于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以及中美贸易战双重叠加的背景下,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将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对国内外市场都有影响。比如,苹果公司决定将中国大陆全部苹果直营店暂时关闭。此外,如果疫情持续,可能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推动产业外移,进而重塑全球产业链。
(3)三次产业。按照行业划分,第三产业受冲击最大,正值春节假期,本应是消费的好时机,疫情爆发扩散,交通、餐饮、旅游、商场、实体店、影院、线下培训、娱乐等行业遭受重创。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主要是用工、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以及产品流通受到限制,同时也受到第三产业的连带影响,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
(4)线上和线下。新冠疫情显著拖累春节线下消费,但线上娱乐等服务型电商得到发展,产品型电商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物流快递能否正常运转,若维持运营则能部分对冲疫情影响。
 
陈永伟:疫情的影响现在还不好准确评价,因为疫情究竟会持续多久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朗。如果参照十七年前的SARS,那么短期内经济受挫会比较大,尤其是旅游、餐饮、电影等行业。但在疫情结束后,经济应该会立即出现一轮比较明显的反弹,因此对全年内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当然,这里有一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疫情不会短期内引发企业的大批倒闭,否则影响就会比较持久。所以当下来看,用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成功活下去是关键。
对于数字经济来讲,疫情的负面影响不会太大。由于线下消费被抑制,所以很多需求转到了线上。从现有的数据看,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娱乐都因疫情出现了一轮较快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疫情期间的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对于线上消费的倾向会更高。从这个角度看,数字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疫情的冲击,成为经济的稳定器。
 
吕本富:这次疫情以后,是否会产生巨无霸企业,会出现哪个领域?从实际情况看,中国能产生巨无霸企业的领域不多了。只有医疗和教育领域还有机会,不过这两个领域受到严格的政策管控。但是疫情之下,中国有8000万以上的在校学生,上网络课堂成为一种不得不的选择。由此展而扩之,知识流通行业存在巨大机会。
线上线下教育加速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只不过这又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在线教育本来就是这几年的趋势,只是在企业级市场并没有被重视,但是随着疫情的变化,让很多人认知到企业可以通过在线教育提升员工能力,当然也可以把在线教育变成自己的一个服务项目。比如,以前都是在店面培训,现在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给用户更多的指导;以前拉一个群说事情,但是现在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服务在线,将逐步成为一种大家都能够认同的服务模式。把在线教育当作一个重中之重,低成本的方式,新式知识供应链企业将会涌现。疫情期间,除了各种网上教学机构以外,效果评测机构、直播短视频解说、线上测试系统等等,都将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给整个知识产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变革。
 
周天勇:网络、移动通信、大数据、算法、极速运算等技术的日新月异,无疑会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产、居住、出行、消费、社交等方式,数字经济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步入了人类世界。它节约了时间,缩短了距离,并使信息传递大规模化,开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空间。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等相结合,大大降低了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而且,算法进展、三D打印、数字及智能与自动化相结合,使大规模、差异化制造变成可能。
 
李晓华:由于疫情防控带来的居民消费萎缩、返工困难、产能恢复慢、货物运输周期拉长等因素,短期内会对大多数产业造成冲击,具有人员聚集或近距离接触特征的服务业(如旅游、交通、住宿、线下培训等)受到的冲击还会非常严重,一些生产疫情防控产品的产业(医疗设备、药品、医疗试剂、防护用品、消杀用品等)或满足居民居家需求的产业增速加快。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疫情对中国传统经济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和产业互联网发展会产生“倒逼促进”效应,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李晓华:疫情对中国传统经济的数字化改造确实会产生“倒逼促进”效应。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一直进展不够快,既有技术成熟度的限制,也有企业和用户认识的影响。疫情推动企业不得不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应对危机,比如许多企业采用线上办公的方式。以前许多企业可能认识到生产环节、客户服务环节数字化的重要性,但是对内部管理数字化的积极性不高,这次疫情是推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契机。许多服务业采取非接触式的方式,如在线教学、在线培训、在线问诊、在线买菜、在线影视等。从更长远来看,也会推动政府和企业采取更加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既减少生产对人工的依赖,又提高生产的柔性化程度,可以更适应需求变化、更低成本地调整产能。
 
吕本富:数字经济的红利正在从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数字经济已经为消费者创造了大量的经济福祉,经济学上称为消费者剩余。尽管数字经济产生了大量的消费者剩余,但企业只能获得总价值的一小部分。据诺奖获得者William Nordhaus估计,在20世纪,企业只能从技术创新产生的总盈余中获取2.2%,而剩余的97.8%都流向了消费者。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即生产一件额外的数字产品的成本为零),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企业很难在其创造的总价值中占有哪怕很小的份额。不过,企业管理者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产品为消费者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价值是他们为消费者创造的总价值的理论最大值,这对企业投资、战略、定价和长期生存能力有重要意义。如果产品能产生大量的消费者剩余,它们就更有可能长期生存下去。
疫情之后,上述情况将会发生改观。在这次疫情以后,社交网站和短视频网站的红利将从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变。平台企业将成为大量中小企业的虚拟办公室。在线办公被更多的企业尝试在线办公的模式已经成熟,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受自然变化的影响,并且还可以节约公司办公室空间,提高工作效率,那种必须要有一个办公桌、有一个独立空间的时代,将会将会逐步成为过去。在线办公需要有较强的计划性、要有自觉的员工,对于公司管理会有一定的挑战,但是也会将公司带到一个更高的管理水平。因此,平台企业将获得大量的生产者剩余。
 
陈永伟:由于疫情使得线下工作,尤其是聚集性的工作变得困难,因此客观上会出现倒逼数字化改造的情况。从最近几天的数据看,企业微信、钉钉等办公软件的需求非常大,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疫情除了影响产业端数字化改造外,还影响了政府端的改造。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来搜集、发布疫情信息,这也是疫情倒逼政务改革的一个例子。
 
孙宝文: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有可能推动ABCDE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加速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的升级和蜕变,主要表现在:
(1)网络视频、游戏、网络直播、知识付费、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等行业进一步发展,服务型电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数字技术在物流快递行业的应用普及,“智慧物流”建设全面铺开,各种配送平台,比如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等领域也会得到飞速发展;
(3)疫情迫使和促进许多传统企业更加重视和积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采购和销售生产资料,绝大部分厂矿、企业、公司借助数字化办公方式维持了正常办公秩序,培育了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直接交易生产资料的习惯,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4)大量人群习惯于居家办公,远程协同办公软件迎来新发展,移动办公将成为新趋势,线上协同工作是未来工作的主流。
 
杨学成:数据的加速流动虽然帮助维系了疫情期间的社会运转和数字业态的持续经营,但也暴露了当前数字经济的缺陷——需求与供给的两张皮现象。需求侧数字化程度已经很深,几乎生活百业全都收入手机,但供给侧的响应却十分有限。因此,从需求发生到物流响应,这两者间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数字化应用潜力。
末端物流配送之外,物流主干网上的物流转运与分发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同城物流体系,依然需要快递员的大量参与,只能依靠传统措施避免交叉感染。此外,类似于出租车、外卖、生鲜配送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业,情况类似,数字技术解决了下单、接单、支付、评价的事情,却就是没有渗透进服务过程本身。

   
主持人:有研究指出,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的特殊性质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甚至成为国民经济的“韧带”。您怎么看待数字经济对于下一步中国经济回稳和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价值?
 
吕本富:一个经济体要韧性十足,当然需要有韧带的支撑。正像人体有脖子、腰肌、腿部三个重要韧带一样,经济运行也需要三个韧带,具体到一个企业,就包括:供应链韧带、管理韧带和交易韧带。所谓供应链韧带就是如何能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完成供应链上下游的沟通、交付;所谓管理韧带就是如何通过网络方式完成对公司全面而高效的管理;所谓交易韧带,如何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完成整个交易,其核心是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如果要让这三个韧带强壮起来,数字技术的支撑成为关键。在无人见面下完成供应链交付需要无人驾驶、无人机物流甚至机器人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疫情之后,这三者会有长足的发展。管理韧带需要远程办公协同和管理沟通,各种远程办公和虚拟办公系统将成为刚需,而不再是配角。从当前的情况看,现在企业微信、钉钉、甚至奇安信集团发布的蓝信都得到了快速的应用。交易韧带需要区块链支撑的谈判系统和电子签约系统,能够追溯并且具有法律效力,这将为区块链落地并创造实际价值找到最好的场景。
 
周天勇:数字经济改变了许多经济学原来的定理,如传统公地悲剧变成了虚拟空间公地喜剧;规模收益递减变成了数字经济规模收益递增;现实空间运输仓储商店容量的有限性变成了虚拟空间运筹、货架等空间的放大,甚至无限性;自行车、家用轿车、车库、住宅私人产权和使用的低效率,在网络平台对接下变成了私人产权、共享使用的高效率等等。
我不是唱衰数字经济的学者,而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者。我们一定要加快信息数字技术的研发,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世界数字经济领域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使我们的数字智能技术和数字产业在国际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学界、技术界、业界和政策研究界,一定要冷静,要坐下来耐住寂寞,在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国际竞争、技术产业化、竞争与垄断、行业规制、就业转型、虚实融合、经济核算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理指导实践,合理制定政策,企业科学投资,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孙宝文:数字化的信息或者说数据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化信息的生产、流通与利用主要依赖于网络,是非接触式的,受疫情的干扰相对比较小。因此,数字经济在战疫情、稳经济中可以发挥稳定器、推助器和加速器的作用。
(1)稳定经济社会。疫情造成的线下销售下降,有可能会被网购的增加抵消。网红/自由职业/自媒体等灵活就业,互联网平台因疫情发展吸收新增就业,平台经济在就业方面可以发挥稳定器和“就业蓄水池”作用。政府在线沟通、学校远程授课、医院线上诊疗、企业在线磋商交易,远程办公方式稳定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2)推助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疫情推动网信技术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应用,消费者更加习惯了网上购物,企业部门的生产资料交易也借助平台完成,产业互联网进程加快。
(3)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在抗击疫情期间,有可能涌现新模式和新业态。比如,网上协同办公,互联网医疗、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服务型电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杨学成:从需求到物流再到生产制造,数字化程度依序降低,这大大抑制了数字红利的释放。究其原因在于,产业互联网应用还不够深入。试想一下,如果配送小哥全都变成了机器人或者无人机,如果配送货车全都是自动驾驶的,如果生产作业完全由工业机器人操作,而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远程指挥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5G商用给产业级数字应用带来了巨大红利,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陈永伟:我觉得数字经济在对冲疫情影响的过程中有两个作用。一是稳消费。在SARS期间,人们损失的消费基本就是被消灭了,而在今天,很多损失的线下消费被转移到了网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消费的过大波动。二是助生产。现在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线上协作完成的。突如其来的疫情其实是以一种极端的形式促使人们培养了线上工作的习惯。疫情过后,这一习惯可能会更加被人接受,产业互联网对经济的助力作用将明显地体现出来。
 
李晓华:相对于人员接触的服务业、需要大量工人的制造业,数字经济确实受疫情的影响会小一些,因此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由于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较小,对经济的支撑力还比较有限。从大的方向上,无论数字的产业化还是产业的数字化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本身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主持人:互联网科技如何助力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急体系、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孙宝文:“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 疫情过后,“现代化治理”将加速替代“传统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加速,包括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等体系加速建设,城市管理全面数据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从传统的“表格思维”进化为“大数据思维”,有些城市甚至将能够开展人工智能的灾备预测,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疫情态势、部署疫情防控以及监测流动人员,等等。比如,腾讯提供的“人群迁徙态势感知平台”,助力政府迅速作出防控决策。
中国政府需要在疫情中总结经验教训,将疫情压力转化为深化体制改革的动力,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市场体系。疫情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疫情之中有可能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疫情推动竞争机制完善,企业在疫情中优胜劣汰,实现市场出清,提升企业竞争力。建议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流通体制、应急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制度环境。
 
周天勇:从一个非数字经济的社会转型到数字经济社会,会有结构转型的阵痛。是用数字经济全部替代传统经济,是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还是数字经济与非数字经济各自独立并存?劳动者结构中,有多少人能够达到数字经济时代对人们素质的要求?数字经济的特点是,新知识新技术精英化,资本网络和平台化,制造高智能资本化,经济的收入向精英、技术和资本要素集中,很多普通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消费不足,那么,生产是不是会过剩?数字经济时代创造的财富如何分享?
因此,我们既要张开双臂拥抱数字经济的来到,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待数字经济。许多学者和数字技术及产业界的人士认为,未来数字经济规模特别大,其会成为强劲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一是我们的数据对比发现,许多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技术进步不能说不快,但增长速度一直在中低速以下,并没有实现中高速度的增长;二是这一次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产业革命,到底在什么时候能够爆发式大规模扩展产业,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什么时间才会发生;三是财富从过去由人的脑力和体力创造,改由智能创造,“生产—分配—消费—生产…”链要重新安排。这些需要由数字技术专家和经济学家们联合起来,进行讨论。
 
杨学成:最终,全社会将建立起一套“数字免疫系统”。人与人的接触不再是商业的必须,人与人的交互才是,只不过这种交互是在数字空间中展开的,而这种数字空间的体验会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欧阳日辉、史宇鹏、刘航和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吴翌琳等诸位专家对本文相关议题提供了指导支持,特此致谢!

_

相关阅读

_

--END--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